大学生热衷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 称国内课程太呆板

发布时间:2010-12-31       浏览次数:3616       文章来源:

世界名校课让我们看到了什么?

  沪上年轻志愿者翻译世界名校视频公开课后获益匪浅

  一不需学费,二不必考试,三不必占座,就能随时聆听哈佛、耶鲁、剑桥等世界名校的名师讲课。最近,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白领青年,有不少人都在热衷追捧各种国外名校的视频公开课,网络点击率一路攀升。那么,它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幕后故事呢?这种新颖的远程教育形式,会对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什么影响呢?

  5分钟课要翻1小时

  上海外贸学院金融专业大二学生张轶喃是“网络公开课课程组”的大组长。作为老资格的美剧译制人员,如今她正带领着150人左右的译制队伍,做着国外名校公开课的中文字幕翻译工作。小张介绍说,参与志愿译制的人员多是高校学生和白领,年龄最小的才18岁。翻译名校网络课程没有任何报酬,却很费时间。课堂上的5分钟大概需要翻译1小时,加上后期校对制作,按照一节课45分钟到70多分钟来算,需要十几个人贡献70多个小时。

  《博弈论》《死亡》《金融》,诸如此类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名校课程,要原汁原味地译制出来,困难很大,需要翻译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,又要有很强的文字功底。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刘凯说,耶鲁大学会把上课内容的文字记录发在网上,所以先要找人把这些脚本断成长短合适的句子,然后才能开始翻译。完成翻译后先在字幕组内部共同研究有无差错,再发到论坛上听取网民们的意见,最后才定稿成型。

  国内课程太过呆板

  名校名师课程首先让参与译制的年轻人受益匪浅。张轶喃说,《金融市场》是门通识课,耶鲁教授通过一些很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构成,它更贴近我们生活,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。刘凯说,他更看重国外名校教授带来的新鲜思维方式,“比如,中国教授不会把生理学、心理学和政治学放在一起讲,这就体现了差异。”

  与网上舶来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的火爆相比,国内名校的公开课却很少见诸网络。在一些国内顶尖高校的网站上,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所谓的“开放课程”,但点进去却发现只是些课程大纲、例题分析和考试样卷,且大多以PPT形式呈现,没有教授的生动讲课,更没有师生互动,与国外名校的网络视频公开课相比,简直是太呆板了。

  不少网民在下载国外名校课程时纷纷跟帖说,读了四年大学,也没听到几堂精彩的课,老师们好像更热衷的是搞科研、写论文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,近十年来我国共建设了4000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,但基本上在网上找不到这些课的视频。而且,有调查显示,就是国内重点高校里公认最受学生欢迎的课,能始终保证有七成的出勤率已经很不错了。熊教授提出,从根本上说,大学教育必须先做好本科教育,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服务,而认真推进开放课程的建设,也应当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。 (王蔚

0